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家居智能 家居智能

ibm磁带库_ibm磁带库说明书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ibm磁带库_ibm磁带库说明书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ibm磁带库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ibm磁带库_ibm磁带库说明书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ibm磁带库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1.我想做一个公司的网络管理员,我要学哪些认识?拜托了各位 谢谢

2.请问下,备份用的磁带机,哪个牌子的比较好,大概价格是好多呢?

3.数据库 名词解释

4.数据备份到底指的是什么呀?

5.光纤交换机看不到磁带库wwn号

6.虚拟磁带库的解决方案

ibm磁带库_ibm磁带库说明书

我想做一个公司的网络管理员,我要学哪些认识?拜托了各位 谢谢

       随着计算机与IT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几乎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从企业局域网(包括有线和无线)的规划、组建、运行和升级维护,到企业网站(包括web、ftp以及Email等服务)的发布运行;从网络安全的管理到数据库管理、存储管理以及网络和人员管理等制度建立;从网络设备到服务器、工作站(PC机)的运行管理;从网线的制作到操作系统(服务器和PC机)的安装等等工作,也许都和我们网管员的工作相关联。 因此网管员(网络管理员)工作任务:全面管理网络是网络高效运行的前提和保障,管理的对象不仅指网络链路的畅通,服务器的正常运行等硬件因素,更包括网络应用、数据流转等软件因素;网络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本企业的网络运行,关心企业对网络的应用,让网络能够随时满足企业的需求,跟上并且引导企业的发展。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成功网管员必备“硬件”素质。 作为网络管理员,需要亲自动手的时候非常多。不仅要亲自搭建网络和网络服务,而且还必须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设置。虽然布线工程通常都是由网络公司实施,但往往由于新增设备或网络拓扑结果发生变化,而需要做一些网线跳线、压制一些模块,甚至做一些简单的综合布线。另外,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的升级(比如增加硬盘、内存和CPU等)也往往需要管理员亲自动手。而安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硬件驱动程序等工作更是网络管理员的必修课。所以,网络管理员必须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网络管理员必须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调试程序或发生软硬件故障时。出错信息、计算机的鸣叫、指示灯的闪烁状态和显示颜色等,都会从一个侧面提示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对故障现象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排除故障的机会也就越大。另外,通过及时观察,还可以及时排除潜在的网络隐患。 网络管理员几乎每日都要接触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硬件,因此成功网管员除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外,还需要掌握有关网络的硬件知识。下面列出了常用的硬件方面的知识内容。 1、服务器与工作站 服务器是网络的中枢和信息化的核心,服务器是一种高性能的计算机,它的构成诸如有CPU(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各种总线等等,能够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网络、Web应用、数据库、文件、打印等)以及其他方面的高性能应用,它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度的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外部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 目前国外的服务器有IBM、HP、SUN和DELL等品牌,国内的服务器有浪潮、联想、曙光等品牌。 工作站,英文名称为Workstation,是一种以个人计算机和分布式网络计算为基础,主要面向专业应用领域。工作站根据软、硬件平台的不同,一般分为基于RISC(精简指令系统)架构的UNIX系统工作站和基于Windows、Intel的PC工作站。 UNIX工作站是一种高性能的专业工作站,具有强大的处理器(以前多采用RISC芯片)和优化的内存、I/O(输入/输出)、图形子系统,使用专有的处理器(Alpha、MIPS、Power等)、内存以及图形等硬件系统,专有的UNIX操作系统,针对特定硬件平台的应用软件,彼此互不兼容。 PC工作站则是基于高性能的X86处理器之上,使用稳定的Windows NT及Windows2000、WINDOWS XP等操作系统,采用符合专业图形标准(OpenGL)的图形系统,再加上高性能的存储、I/O(输入/输出)、网络等子系统,来满足专业软件运行的要求;以NT、WIN2000、XP为架构的工作站采用的是标准、开放的系统平台,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拥有成本。 目前,许多厂商都推出了适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工作站,比如IBM、DELL(戴尔)、HP(惠普)等。 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的安装、配置、运行与维护,也是成功网管员必须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路由器 路由器是网络中进行网间连接的关键设备,作为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枢纽,路由器系统构成了基于TCP/IP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主体节点,也可以说,路由器构建了Internet的骨架,它的处理速度和可靠性则直接影响着网络互连的质量。 配置路由器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路由器的配置端口,利用微机或终端来配置,二是利用网络通过Telnet命令来配置。不过,要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前提是用户已经正确配置了路由器各接口的IP地址;所以第一种方法更具有通用性。 目前,生产路由器的厂商,国外主要有CISCO(思科)公司、北电网络等,国内厂商包括华为等。作为网管员来说,必须要能掌握各厂家路由器安装与调试,这是成功网管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 3、交换机与集线器(HUB) 交换机的英文名称之为“Switch”,它是集线器的升级换代产品,从外观上来看,它与集线器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带有多个端口的长方体。交换机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统称。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量控制。目前一些高档交换机还具备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对VLAN (虚拟局域网)的支持、对链路汇聚的支持,甚至有的还具有路由和防火墙的功能。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目前,主流的交换机厂商以国外的CISCO(思科)、3COM、安奈特为代表,国内主要有华为、D-LINK等。 集线器的英文称为“Hub”,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 集线器属于纯硬件网络底层设备,基本上不具有类似于交换机的"智能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它也不具备交换机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发送数据时都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 掌握交换机的安装与配置,以及交换机故障日常处理方法,也是成功网管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 4、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IDS) 防火墙的英文名为“FireWall”,它是目前一种最重要的网络防护设备。从专业角度讲,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实施网络之间访问控制的一组组件集合。防火墙可以使企业内部局域网(LAN)网络与Internet之间或者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用来保护内部网络。 目前国内的防火墙几乎被国外的品牌占据了一半的市场,国外品牌的优势主要是在技术和知名度上比国内产品高。而国内防火墙厂商对国内用户了解更加透彻,价格上也更具有优势。防火墙产品中,国外主流厂商为思科(Cisco)、CheckPoint、 NetScreen等,国内主流厂商为东软、天融信、联想、方正等,它们都提供不同级别的防火墙产品。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本质上,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窥探设备"。它不跨接多个物理网段(通常只有一个监听端口),无须转发任何流量,而只需要在网络上被动的、无声息的收集它所关心的报文即可。 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火墙和IDS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安全设备,因此掌握防火墙和IDS的安装、配置和应用是成功网管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 5、其他硬件设备 在综合布线设备中,除了最为主要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和光纤线缆等以外,还有很多的布线设备在使用。常用的有RJ45插头、信息插座、配线架、光纤连接器、剥线钳、打线钳、网线钳、网线模块以及测线仪器等,网管员必须学会熟练操作使用。 在网络存储中,磁盘阵列是一种把若干硬磁盘驱动器按照一定要求组成一个整体,整个磁盘阵列由阵列控制器管理的系统。磁带库是像自动加载磁带机一样的基于磁带的备份系统,磁带库由多个驱动器、多个槽、机械手臂组成,并可由机械手臂自动实现磁带的拆卸和装填。它能够提供同样的基本自动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但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点。掌握网络存储设备的安装、操作使用也是网管员必须要学会的。 在架构无线局域网时,对无线路由器、无线网络桥接器AP、无线网卡、天线等无线局域网产品进行安装、调试和应用操作。 总之,作为一个成功网管员必须对各种网络设备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具体对待每一个网络产品的使用则要认真仔细,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中确保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因此经过努力学习,善于实践,勤于总结,网管员必须要有“广”而“专”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一个真正成功网管员。

请问下,备份用的磁带机,哪个牌子的比较好,大概价格是好多呢?

索尼磁带机GX好一点。

       音色而言,整体平衡,细节丰富:高频细致、开扬,泛音和细节清晰,中频甜美,低频有力度,有量感。

       磁带机(TapeDrive)一般指单驱动器产品,通常由磁带驱动器和磁带构成,是一种经济、可靠、容量大、速度快的备份设备。这种产品采用高纠错能力编码技术和写后即读通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备份的可靠性。根据装带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手动装带磁带机和自动装带磁带机,即自动加载磁带机。提供磁带机的厂商很多,IT厂商中HP(惠普)、IBM、Exabyte(安百特)等均有磁带机产品,另外专业的存储厂商如StorageTek、ADIC、SpectraLogic等公司均以磁带机、磁带库等为主推产品。

       索尼过去创造出了神话般的辉煌历史,故并没有因为消费性电子业务暂时低迷而失去消费者的青睐。在2005年08月31日,AsianIntegratedMedia委托国际调查机构Synovate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2005亚洲1000名最佳品牌”中,索尼2年蝉联第一品牌。

数据库 名词解释

       磁带机是一种安全系数高,但是价格比较贵的备份工具。

       丢你6000GB的数据的磁带,这个要看你磁带机适合使用磁带和磁带的牌子了,

       下面按HP的说明。LTO5的话,可存放1.5T-3.0T,实际存放数据在1.5T与3.0T之间,价格在520左右,也就是楼主最多需要4盘磁带,那么需要2000元就可以了。

       磁带备份的数据,是可以删除重新录入新的备份数据的。

       知道没有帮助到楼主,甚至楼主都不会看到这个答案,但是我还是回答了,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数据备份到底指的是什么呀?

       数据库的概念: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数据库的定义:?

       定义1: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建立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仓库。

       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定义2:

       严格来说,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指的是以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在一起、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的特点并可在一定范围内为多个用户共享。

       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1]? [2]?

数据库的处理系统:

       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应用领域的通用数据处理系统,它存储的是属于企业和事业部门、团体和个人的有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众多用户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经摆脱了具体程序的限制和制约。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即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数据共享性不仅满足了各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各用户之间信息通信的要求。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以内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做物理数据库;以概念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叫概念数据库;以外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用户数据库。

       ⑴ 物理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⑵ 概念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⑶ 用户数据层。

       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数据库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映射进行转换的。

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⑴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⑵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⑶ 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⑷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⑸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⑹ 故障恢复

       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数据库的数据种类:

       数据库通常分为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式数据库三种。而不同的数据库是按不同的数据结构来联系和组织的。

       1.数据结构模型

       ⑴数据结构

       所谓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

       如果用D表示数据,用R表示数据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则将DS=(D,R)称为数据结构。

       例如,设有一个电话号码簿,它记录了n个人的名字和相应的电话号码。为了方便地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将人名和号码按字典顺序排列,并在名字的后面跟随着对应的电话号码。这样,若要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假定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Y),那么只须查找以Y开头的那些名字就可以了。该例中,数据的集合D就是人名和电话号码,它们之间的联系R就是按字典顺序的排列,其相应的数据结构就是DS=(D,R),即一个数组。

       ⑵数据结构类型

       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的角度(即数据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来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与数据的存储位置无关;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中存放的结构,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形式,所以物理结构也被称为存储结构。

       这里只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并将反映和实现数据联系的方法称为数据模型。

       比较流行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即按图论理论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和网状结构模型以及按关系理论建立的关系结构模型。

       2.层次、网状和关系数据库系统

       ⑴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有根结点的定向有序树(在数学中"树"被定义为一个无回的连通图)。下图是一个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图。这个组织结构图像一棵树,校部就是树根(称为根结点),各系、专业、教师、学生等为枝点(称为结点),树根与枝点之间的联系称为边,树根与边之比为1:N,即树根只有一个,树枝有N个。

       按照层次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为层次模型数据库系统。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其典型代表。

       ⑵网状结构模型

       按照网状数据结构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为网状数据库系统,其典型代表是DBTG(Database Task Group)。用数学方法可将网状数据结构转化为层次数据结构。

       ⑶ 关系结构模型

       关系式数据结构把一些复杂的数据结构归结为简单的二元关系(即二维表格形式)。例如某单位的职工关系就是一个二元关系。

       由关系数据结构组成的数据库系统被称为关系数据库系统。

       在关系数据库中,对数据的操作几乎全部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关系表格上,通过对这些关系表格的分类、合并、连接或选取等运算来实现数据的管理。

       dBASEⅡ就是这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典型代表。对于一个实际的应用问题(如人事管理问题),有时需要多个关系才能实现。用dBASEⅡ建立起来的一个关系称为一个数据库(或称数据库文件),而把对应多个关系建立起来的多个数据库称为数据库系统。dBASEⅡ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建立命令文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使用和管理,对于一个数据库系统相应的命令序列文件,称为该数据库的应用系统。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一个关系称为一个数据库,若干个数据库可以构成一个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可以派生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助文件和建立它的应用系统。

数据库的发展简史:

       1 数据库的技术发展

       使用计算机后,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长,产生了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主要是外部存储器)系统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 。

       2 数据管理的诞生

       数据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时的数据管理非常简单。通过大量的分类、比较和表格绘制的机器运行数百万穿孔卡片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其运行结果在纸上打印出来或者制成新的穿孔卡片。而数据管理就是对所有这些穿孔卡片进行物理的储存和处理。然而,1950 年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种叫做Univac I 的计算机推出了一种一秒钟可以输入数百条记录的磁带驱动器,从而引发了数据管理的革命。1956 年IBM生产出第一个磁盘驱动器—— the Model 305 RAMAC。此驱动器有50 个盘片,每个盘片直径是2 英尺,可以储存5MB的数据。使用磁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机存取数据,而穿孔卡片和磁带只能顺序存取数据。

       1951: Univac系统使用磁带和穿孔卡片作为数据存储。

       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二十世纪60 年代。当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管理,对数据的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够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运而生。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各种DBMS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所以通常也按照数据模型的特点将传统数据库系统分成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三类。

       最早出现的网状DBMS,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1年开发的IDS(Integrated Data Store)。1964年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Co.)的Charles Bachman 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网状DBMS也即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数据存储(Integrated Data Store IDS),奠定了网状数据库的基础,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行和应用。IDS 具有数据模式和日志的特征,但它只能在GE主机上运行,并且数据库只有一个文件,数据库所有的表必须通过手工编码生成。之后,通用电气公司一个客户——BF Goodrich Chemical 公司最终不得不重写了整个系统,并将重写后的系统命名为集成数据管理系统(IDMS)。

       网状数据库模型对于层次和非层次结构的事物都能比较自然的模拟,在关系数据库出现之前网状DBMS要比层次DBMS用得普遍。在数据库发展史上,网状数据库占有重要地位。

       层次型DBMS是紧随网络型数据库而出现的,最著名最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是IBM 公司在1968 年开发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一种适合其主机的层次数据库。这是IBM公司研制的最早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程序产品。从60年代末产生起,如今已经发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数据共享、消息队列共享等先进特性的支持。这个具有30年历史的数据库产品在如今的WWW应用连接、商务智能应用中扮演着新的角色。

       1973年Cullinane公司(也就是后来的Cullinet软件公司),开始出售Goodrich公司的IDMS改进版本,并且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

数据库的关系由来: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1970年,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在刊物《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尽管之前在1968年Childs已经提出了面向集合的模型,然而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数据库系统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Codd的心愿是为数据库建立一个优美的数据模型。后来Codd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论述了范式理论和衡量关系系统的12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关系模型有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比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但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关系模型是理想化的数据模型,用来实现DBMS是不现实的,尤其担心关系数据库的性能难以接受,更有人视其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网状数据库规范化工作的严重威胁。为了促进对问题的理解,1974年ACM牵头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开展了一场分别以Codd和Bachman为首的支持和反对关系数据库两派之间的辩论。这次著名的辩论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

       1969年Edgar F.“Ted” Codd发明了关系数据库。

       1970年关系模型建立之后,IBM公司在San Jose实验室增加了更多的研究人员研究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著名的System R。其目标是论证一个全功能关系DBMS的可行性。该项目结束于1979年,完成了第一个实现SQL的 DBMS。然而IBM对IMS的承诺阻止了System R的投产,一直到1980年System R才作为一个产品正式推向市场。IBM产品化步伐缓慢的三个原因:IBM重视信誉,重视质量,尽量减少故障;IBM是个大公司,官僚体系庞大,IBM内部已经有层次数据库产品,相关人员不积极,甚至反对。

       然而同时,197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Stonebraker和Eugene Wong利用System R已发布的信息开始开发自己的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他们开发的Ingres项目最后由Oracle公司、Ingres公司以及硅谷的其他厂商所商品化。后来,System R和Ingres系统双双获得ACM的1988年“软件系统奖”。

       1976年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开发了第一个商用关系数据库系统——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关系代数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代表产品有Oracle、IBM公司的 DB2、微软公司的MS SQL Server以及Informix、ADABAS D等等。

数据库的发展阶段:

       数据库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如下的几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高级数据库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的软硬件均不完善。硬件存储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软件方面还没有操作系统,当时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这个阶段由于还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程序员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还要设计其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当数据的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改变时,用户程序就必须重新编制。由于数据的组织面向应用,不同的计算程序之间不能共享数据,使得不同的应用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很难维护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一致性。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计算机中没有支持数据管理的软件,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应用程序只包含自己要用到的全部数据。用户编制程序,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即存取方法等。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据脱离了程序极具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2)数据不能共享。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入这组数据,哪个部分都不能省略。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存储空间。

       (3)不能单独保存数据。在程序中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与程序不独立。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毫无用处。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不单独保存。数据处理的方式是批处理。

文件系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中有了专门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操作系统(文件管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大容量直接存储设备如硬盘、磁鼓的出现,

       推动了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为用户使用文件提供了友好界面。操作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数据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文件系统阶段,数据以文件为单位存储在外存,且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优点

       (1)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入等操作。

       (2)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程序和数据分离,使数据与程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比较简单。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数据结构形式。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实际存储结构。程度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3)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程序去构造。

       (4)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即数据面向应用。但是文件结构的设计仍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度与数据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变。

       (5)用户的程序与数据可分别存放在外存储器上,各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组数据,实现了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文件系统。

       (6)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这是由于文件中只存储数据,不存储文件记录的结构描述信息。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都要用程序来实现。

       (7)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缺点

       文件系统对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的提高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数据管理规模的扩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价系统显露出一些缺陷,问题表现在:

       (1)数据文件是为了满足特定业务领域某一部门的专门需要而设计,数据和程序相互依赖,数据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2)数据没有集中管理的机制,其安全性和完整性无法保障,数据维护业务仍然由应用程序来承担;

       (3)数据的组织仍然是面向程序,数据与程序的依赖性强,数据的逻辑结构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扩充,数据逻辑结构的每一点微小改变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而且文件之间的缺乏联系,因而它们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上操作系统不负责维护文件之间的联系,信息造成每个应用程序都有相对应的文件。如果文件之间有内容上的联系,那也只能由应用程序去处理,有可能同样的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储存。这两者造成了大量的数据冗余。

       (4)对现有数据文件不易扩充,不易移植,难以通过增、删数据项来适应新的应用要求。

数据库系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在数据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人们对数据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提供更高的数据共享能力,同时要求程序和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不涉及数据的物理结构,也不影响应用程序,以降低应用程序研制与维护的费用。数据库技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概括起来,数据库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征,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所有存取路径。通过所有存储路径表示自然的数据联系是数据库与传统文件的根本区别。这样,数据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对整个应用系统。如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形成综合性的数据库,为各应用共享。

       (2)由于面对整个应用系统使得,数据冗余小,易修改、易扩充,实现了数据贡献。不同的应用程序根据处理要求,从数据库中获取需要的数据,这样就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存储,也便于增加新的数据结构,便于维护数据的一致性。

       (3)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并发控制。

       (4)程序和数据有较高的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用户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须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

       (5)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口,用户可方便地开发和使用数据库。

       从文件系统发展到数据库系统,这在信息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文件系统阶段,人们在信息处理中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系统功能的设计,因此程序设计占主导地位;而在数据库方式下,数据开始占据了中心位置,数据的结构设计成为信息系统首先关心的问题,而应用程序则以既定的数据结构为基础进行设计。

数据库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管理内容的不断扩展,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半结构化模型等),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数据流,Web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每隔几年,国际上一些资深的数据库专家就会聚集一堂,探讨数据库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关注的新技术焦点。过去已有的几个类似报告包括:1989年Future Directions inDBMS Research-The Laguna BeachParticipants ;1990年DatabaseSystems : Achiev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1991年W.H. Inmon 发表的《构建数据仓库》;1995年Database。

常见数据库厂商:

       1. SQL Server?

       只能在windows上运行,没有丝毫的开放性,操作系统的系统的稳定对数据库是十分重要的。Windows9X系列产品是偏重于桌面应用,NT server只适合中小型企业。而且windows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伸缩性是非常有限的。它不象unix那样久经考验,尤其是在处理大数据库。?

       2. Oracle?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包括 windows)。完全支持所有的工业标准。采用完全开放策略。可以使客户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对开发商全力支持。?

       3. Sybase ASE?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包括 windows)。 但由于早期Sybase与OS集成度不高,因此VERSION11.9.2以下版本需要较多OS和DB级补丁。在多平台的混合环境中,会有一定问题。?

       4. DB2?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包括windows)。最适于海量数据。DB2在企业级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全球的500家最大的企业中,几乎85%以上用DB2数据库服务器,而国内到97年约占5%。

光纤交换机看不到磁带库wwn号

       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传统的数据备份主要是采用内置或外置的磁带机进行冷备份。但是这种方式只能防止操作失误等人为故障,而且其恢复时间也很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海量增加,不少的企业开始采用网络备份。网络备份一般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来实现。

       目前比较常见的备份方式有

       定期磁带备份数据

       远程磁带库、光盘库备份。即将数据传送到远程备份中心制作完整的备份磁带或光盘。 远程关键数据+磁带备份。采用磁带备份数据,生产机实时向备份机发送关键数据。

       远程数据库备份

       就是在与主数据库所在生产机相分离的备份机上建立主数据库的一个拷贝。

       网络数据镜像

       这种方式是对生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和所需跟踪的重要目标文件的更新进行监控与跟踪,并将更新日志实时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系统,备份系统则根据日志对磁盘进行更新。

       远程镜像磁盘

       通过高速光纤通道线路和磁盘控制技术将镜像磁盘延伸到远离生产机的地方,镜像磁盘数据与主磁盘数据完全一致,更新方式为同步或异步。 数据备份必须要考虑到数据恢复的问题,包括采用双机热备、磁盘镜像或容错、备份磁带异地存放、关键部件冗余等多种灾难预防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后进行系统恢复。但是这些措施一般只能处理计算机单点故障,对区域性、毁灭性灾难则束手无策,也不具备灾难恢复能力。

       编辑本段目前数据备份主要方式有

       LAN 备份、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三种。LAN 备份针对所有存储类型都可以使用, 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只能针对SAN架构的存储。 基于LAN备份 传统备份需要在每台主机上安装磁带机备份本机系统,采用LAN备份策略,在数据量不是很大时候,可采用集中备份。一台中央备份服务器将会安装在 LAN 中,然后将应用服务器和工作站配置为备份服务器的客户端。中央备份服务器接受运行在客户机上的备份代理程序的请求,将数据通过 LAN 传递到它所管理的、与其连接的本地磁带机资源上。这一方式提供了一种集中的、易于管理的备份方案,并通过在网络中共享磁带机资源提高了效率。 LAN-Free备份 由于数据通过LAN传播,当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备份时间窗口紧张时,网络容易发生堵塞。在SAN环境下,可采用存储网络的LAN-Free备份,需要备份的服务器通过SAN连接到磁带机上,在LAN-Free备份客户端软件的触发下,读取需要备份的数据,通过SAN备份到共享的磁带机。这种独立网络不仅可以使 LAN 流量得以转移,而且它的运转所需的 CPU 资源低于LAN 方式,这是因为光纤通道连接不需要经过服务器的 TCP/IP 栈,而且某些层的错误检查可以由光纤通道内部的硬件完成。在许多解决方案中需要一台主机来管理共享的存储设备以及用于查找和恢复数据的备份数据库。SAN Server-Free备份 LAN Free备份对需要占用备份主机的CPU资源,如果备份过程能够在SAN内部完成,而大量数据流无需流过服务器,则可以极大降低备份操作对生产系统的影响。SAN Server-Free备份就是这样的技术。 目前主流的备份软件,如全球盾,Eubase,IBM Tivoli 、Veritas,赛门铁克均支持上述三种备份方案。三种方案中,LAN备份数据量最小,对服务器资源占用最多,成本最低;LAN free备份数据量大一些,对服务器资源占用小一些,成本高一些;Eubase备份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备份大量数据,对服务器资源占用最少,但成本最高。中小客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编辑本段备份数据的重要性

       计算机里面重要的数据、档案或历史纪录,不论是对企业用户还是对个人用户,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不慎丢失,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轻则辛苦积累起来的心血付之东流,严重的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给科研、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生产、销售、开发的正常运行,企业用户应当采取先进、有效的措施,对数据进行备份、防范于未然。

       编辑本段造成数据危险的原因

       对数据的威胁通常比较难于防范,这些威胁一旦变为现实,不仅会毁坏数据,也会毁坏访问数据的系统。造成数据丢失和毁坏的原因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1、数据处理和访问软件平台故障。 2、操作系统的设计漏洞或设计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人为预置的“黑洞”。 3、系统的硬件故障。 4、人为的操作失误。 5、网络内非法访问者的恶意破坏。 6、网络供电系统故障等。

虚拟磁带库的解决方案

       L-PORT是环模式,主要用在设备与主机直连。F-PORT是点对点模式,一般接交换机用F-PORT(P2P)。

       解决办法:

       1.确认交换机这个端口的通讯是正常的,可以通过交叉测试验证;在带库控制面板更改端口连接模式,可能有几种选择,比如L,N,Fabric,Loop,通常选N,P2P,或者都试一下应该有一个可以。

       2.如果都不行,就考虑带库光纤卡,接口或线路问题了。(另外还要检查的是速率)

       3.光纤交换机是一种高速的网络传输中继设备,它较普通交换机而言采用了光纤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光纤传输的优点是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4.光纤以太网交换机是一款高性能的管理型的二层光纤以太网接入交换机。用户可以选择全光端口配置或光电端口混合配置,接入光纤媒质可选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该交换机可同时支持网络远程管理和本地管理以实现对端口工作状态的监控和交换机的设置。

       5.光纤端口特别适合于信息点接入距离超出五类线接入距离、需要抗电磁干扰以及需要通信保密等场合适用的领域包括:住宅小区FTTH宽带接入网络;企业高速光纤局域网;高可靠工业集散控制系统(DCS);光纤数字视频监控网络;医院高速光纤局域网;校园网络。

       虚拟带库解决方案被分成存储设备、虚拟设备和网关设备这样三类。

       存储设备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虚拟磁带库(VTL)解决方案可以被归类成存储设备。从根本上讲,存储设备就是一台物理设备,其中的内部磁盘存储被虚拟化成一台磁带库或者是一个或多个磁带驱动器。举例来说这类虚拟磁带库设备有Oracle的StorageTek设备以及日立数据系统的虚拟磁带库5000M型号。

       使用存储设备有很多优势。首先,由于使用设备模拟磁带驱动器或磁带库,这种方式可以支持绝大多数的备份软件。更重要的是,存储设备通常能够比物理磁带驱动器提供更快速的备份和恢复操作,因为磁盘属于非线性存储设备,并且数据通常经过重复删除操作。另一项优势在于由于存储设备使用磁盘,企业可以节省在磁带上的开销。

       使用存储设备来取代物理磁带备份的最大缺陷在于虚拟磁带库解决方案可能成为一个单点故障。为了保护存储在设备上的备份数据避免丢失,有必要将备份数据类型拷贝。许多企业会使用被称为磁盘到磁盘到磁带的方案,即在虚拟磁带库中实现内容的重复删除,并且复制到磁带。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额外增益在于允许企业将副本放置到其它站点,这相当重要,因为存储设备内的磁盘通常是无法移动的。

       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冗余存储设备,如果一台设备发生故障,冗余设备上数据副本仍然可用。

       虚拟设备

       虚拟设备的定位在于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和存储设备相似的各项收益。通常来讲,虚拟设备以一个独立的虚拟机进行销售,可以是Vmware或Hyper-V的。采购虚拟设备可以免去物理硬件方面的投资,因此这种方案节省成本。不过,虚拟设备使用虚拟化基础架构已有的存储资源,通常是基于SAN架构的。虚拟设备的一些使用实例包括亚马逊的AWS存储网关以及飞康的NSS虚拟设备。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虚拟设备的使用效果相当不错,不过其仍有两个缺点。首先是虚拟设备占用你服务器虚拟化基础架构中的资源。在有些情况下,存储空间、内存、处理器时钟频率和磁盘I/O更适合于生产工作负载,而非备份。

       其次,虚拟设备通常比物理设备的处理能力低得多。物理设备一般可以在购买时配置适当的存储容量,并且随着企业存储需要逐步增加。比如,一些虚拟磁带库设备可以容纳4TB到68TB的存储空间。相比之下,虚拟设备的总体容量受限于Hypervisor。一般来讲,虚拟设备最多只能支持5TB的存储。

       网关设备

       网关设备是这样一种虚拟磁带库方案,其将数据存储在另外一处地方。一些网关设备会利用企业的SAN存储,而非在提供大量的内部存储。这类设备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利用你的现有存储资源而非受限于虚拟设备的容量。此外,这类网关设备不会像虚拟设备那样损耗主机的服务器资源。这类网关设备的产品包括IBM的TS7650G ProtecTIER网关以及飞康的VTL网关设备。

       有些网关设备被称为云存储网关。并非所有的云存储网关都被设计用于虚拟磁带库,不过有一些确实这样。这类设备和存储设备类似,其中有专用的内部存储,并且提供重复删除和加密功能。云存储网关和存储设备的区别在于云存储网关可以将数据的副本上传到云存储端,这样数据的副本可以安全的保存在远端。

       好了,今天关于“ibm磁带库”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ibm磁带库”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